三教
词语解释
三教[ san jiao ]
1. 汉儒谓夏尚忠,殷尚敬,周尚文,称为“三教”。
2. 指儒家的施教内容,包括六德、六行、六艺、合称“三德”。
3. 佛教传入我国后,称儒、道、释为“三教”。
引证解释
1. 汉 儒谓 夏 尚忠, 殷 尚敬, 周 尚文,称为“三教”。
引汉 班固 《白虎通·三教》:“王者设三教者何...... 夏 人之王教以忠,其失野,救野之失莫如敬; 殷 人之王教以敬,其失鬼,救鬼之失莫如文; 周 人之王教以文,其失薄,救薄之失莫如忠。”
2. 指儒家的施教内容,包括六德、六行、六艺、合称“三德”。
引汉 徐干 《中论·治学》:“先王立教官,掌教国子。教以六德,曰智、仁、圣、义、中、和。教以六行,曰孝、友、睦、姻、任、恤。教以六艺,曰礼、乐、射、御、书、数。三教备,而人道毕矣。”
3. 佛教传入我国后,称儒、道、释为“三教”。
引《北史·周本纪下》:“十二月癸巳,集羣官及沙门道士等,帝升高座,辨释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道教次之,佛教为后。”
唐 牛肃 《牛应贞》:“学穷三教,博涉多能。”
明 陶宗仪 《辍耕录·三教》:“上问曰:‘三教何者为贵?’对曰:‘释如黄金,道如白璧,儒如五穀。’上曰:‘若然,则儒贱邪?’对曰:‘黄金白璧,无亦何妨;五穀於世,岂可一日闕哉!’”
鲁迅 《华盖集·补白二》:“佛教初来时便大受排斥,一到理学先生谈禅,和尚做诗的时候,‘三教同源’的机运就成熟了。”
国语辞典
三教[ san jiao ]
1. 夏代教忠,商代教敬,周代教文,称为「三教」。见汉·班固《白虎通·卷七·三教》 。
2. 佛、儒、道三教的合称。
英语the Three Doctrines (Daoism, Confucianism, Buddhism)
德语die /Drei Lehren/ (S, Buddh)
法语les Trois Religions, taoisme, confucianisme et bouddhisme
分字解释
造句
1.而奴隶贩子,旅行者,愁眉苦脸的农民,也都自然而然地聚集在,这间三教九流来者不拒的酒馆,当然也少不了外来的自由者们。
2.在中国先秦社会的诸子百家争鸣时代,各种思想争锋交错,三教九流随着群雄神州逐鹿起伏跌宕,我心向往之!怎奈西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我自认是个超脱的人,在长期危险动荡的生活中,在与形形色*、三教九流人物交往中,养成了见怪不怪、处变不惊的沉着性格,因而屡屡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王朔
4.张川,一个三教九流无所不会,品竹调弦无所不通的都市白领,且看他穿越后如何笑傲修真,纵横天地。
5.而且,县城里的三教九流,社鼠城狐,蒋天明早在进入副县级序列开始就不怎么搭理了。
6.北宋西京地区旅游活动的参与者阶层广泛,上至皇帝,下到文人墨客、富商大贾、宗教信徒、市井百姓;群体来源众多,包括士农工商、三教九流等各种人都纷纷参与进来,在西京地区这一广阔的社会舞台上展示自己,形成了热闹壮观的历史场景。
7.也许是缘自王室与贵族的某些治政动向,也许是因为亡汉西走三教中道儒入西荒,也许是为了消弭九国遗留的影响......
8.地位一言九鼎,实力九牛二虎,交际三教九流,朋友遍布九州,烦恼九宵云外,快乐直达九天,机会九星连珠,祥瑞九龙归海,重阳九九大吉!
9.春节之前,复旦大学金融与资本市场研究中心主任谢百三教授专程到北京状告证监会,北京一中院没有受理该案件,当时本报也予以报道。
10.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萧颖士,二十七岁中进士,儒释道三教无不精通博识,文章学术知名当时,但性情暴躁,恃才傲物。
相关词语
- jiao cai教材
- san san zhi三三制
- san mu三木
- she hui jiao yu社会教育
- san zhi三至
- san bai三百
- san shen dian三身殿
- er san二三
- ci jiao赐教
- bai wu jiao拜物教
- san shen三身
- san guo yan yi三国演义
- jiao lian教练
- jiao shou教授
- ju yue san bai距跃三百
- jiao hui教会
- zong jiao宗教
- san nian bi三年碧
- jiao zhu教主
- jiao hua教化
- qiu jiao求教
- san fang三方
- san min zhu yi三民主义
- jiao xue da gang教学大纲
- san guo三国
- san jie三节
- xie jiao邪教
- dao jiao道教
- ling jiao领教
- san bai qian三百钱
- jiao ke shu教科书
- jia jiao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