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昏
词语解释
昏昏[ hun hun ]
1. 昏暗貌;阴暗貌。糊涂;愚昧。视力昏花模糊。神志昏沉;昏迷。
引证解释
1. 昏暗貌;阴暗貌。
引晋 王嘉 《拾遗记·前汉下》:“乐浪 之东,有背明之国......在 扶桑 之东,见日出于西方,其国昏昏常暗,宜种百穀。”
南朝 陈 阴铿 《行经古墓》诗:“霏霏野雾合,昏昏陇日沉。”
宋 洪迈 《夷坚乙志·云溪王氏妇》:“步於沙莽中,天气昏昏,不能辨早暮。”
明 贝琼 《殳山隐居夏日》诗:“病客从教懒出村,两山一月雨昏昏。”
2. 糊涂;愚昧。
引《老子》:“众人昭昭,我独昏昏。”
《孟子·尽心下》:“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清 萧山庸闲叟 《秋女士赞》:“昏昏大吏,忽搆兵戎。”
鲁迅 《书信集·致李秉中》:“危言为人所不乐闻,大抵愿昏昏以死。”
3. 神志昏沉;昏迷。
引唐 温庭筠 《春江花月夜词》:“蛮弦 代 写曲如语,一醉昏昏天下迷。”
宋 洪迈 《夷坚丁志·薛贺州》:“郑 人 薛鋭 仲藏 为 贺州 守,晚治事且退,意绪忽昏昏不佳,枕胡牀假寐。”
《儒林外史》第五一回:“早上开船,这客人情思还昏昏的,到了此刻,看见被囊开了,才晓得被人偷了去。”
叶圣陶 《城中·微波》:“他脑际有点昏昏,口里非常渴燥。”
4. 视力昏花模糊。
引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一》:“吾郡中亦有一人......两目昏昏然,不甚见物。”
国语辞典
昏昏[ hun hun ]
1. 昏暗模糊。
引南朝陈·阴铿〈行经古墓〉诗:「霏霏野雾合,昏昏陇日沉。」
2. 昏迷不清醒。
引唐·温庭筠〈春江花月夜词〉:「一醉昏昏天下迷,四方倾动烟尘起。」
《儒林外史·第五一回》:「早上开船,这客人情思还昏昏的;到了此刻,看见被囊开了,才晓得被人偷了去。」
3. 糊涂不辨是非。
引《老子·第二〇章》:「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孟子·尽心下》:「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分字解释
造句
1.冬天好像一点儿也不精神,总是昏昏沉沉的,不,有时太阳公公也会露露面带给人们一些温暖,但在这季节里,雪的力量还是胜过太阳的,因为这毕竟是冬天。
2.如果不注意声音技巧,说活没有抑扬顿挫的变化,语势、语气、语调都不明显,始终出不了感情,听的人就会昏昏欲睡。
3.今天上了一天的学,脑袋晕的不得了,做作业时昏昏欲睡,回到房间,一躺下,便进入了梦乡。
4.已方昏昏,而欲人之相从受学而昭昭,岂非一极不正当之教师耶。
5.黎明啊,一天之中最值得纪念的时节,是觉醒的时辰。那时候,我们的昏沉欲睡的感觉是最少的了;至少可有一小时之久,整日夜昏昏沉沉的官能大都要清醒起来。至少一个月中有一两天好好看一看这样觉醒的黎明。梭罗
6.庸碌无为、无所事事、推天混日、昏昏噩噩,只图舒舒服服当官,不想吃苦耐劳做事,只求安安稳稳守摊,不愿为百姓拼搏,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甘当“平庸官”。
7.教师讲得汗流浃背,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教师对此感到费解,学生也觉得索然乏味。
8.蒙汗药又被称为***,是一种精神麻醉药品,服用后会导致人精神不振昏昏欲睡,甚至会导致受害人神志恍惚任人为所欲为。
9.那些年的青春,那些年的才女佳人,都已不在;那些年仅存的一缕余温,一瞬间蒸发成了一地冰凉,昏昏沉沉地控诉着远去的旧时光和不解风情的追风少年,只是少了当年那些正值青春固执的念头。
10.因此,在这个枯燥乏味,令人昏昏欲睡的选择个人能力过程中,吴凡可谓一丝不苟,两眼紧盯着面前不断变化的两个表格,一盯就是几个钟头,木雕泥塑了一般......
相关词语
- huang hun黄昏
- hun mai昏迈
- tou hun mu xuan头昏目眩
- hun an昏暗
- hun hun yu shui昏昏欲睡
- chen hun晨昏
- fa hun发昏
- hun sa昏撒
- you hun幽昏
- tou hun nao xuan头昏脑眩
- dan hun黮昏
- hun ca la昏擦剌
- hun meng昏朦
- yi hun一昏
- ye hun夜昏
- hun jiao昏狡
- hun yong昏庸
- tian hun di an天昏地暗
- xiao re hun小热昏
- hun hun chen chen昏昏沉沉
- ai hun埃昏
- hun yi昏曀
- hun hun e e昏昏噩噩
- chou hun筹昏
- hun li昏礼
- hun yun昏晕
- hun nue昏虐
- tou hun头昏
- ding hun定昏
- hun jun昏君
- yan hun奄昏
- hun huang昏黄